查看原文
其他

張銘:“曲”字源新说

張銘 文字研究 2022-04-15


“曲”字源新說


張銘

(揚州職業大學,江蘇揚州)


摘要:文章給出了“曲”的字源新說,甲骨文的“曲”字取象于人體的曲肘之形,金文的曲(𠚖或㻃)字取象於雙臂彎曲,作承受(承接)物體之形,並由“玉”的雙重作用揭示了古人待人接物的禮儀規範。立足“字本位”,對“曲族”詞彙的引申義進行了字源學反思,試圖追溯古人構詞的智慧。


關鍵字:曲;字源;曲肘;單臂;雙臂

    

中圖分類號:H028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曲”的字形如圖1所示。
图1 甲骨文与金文的曲字


對於它們的字形釋讀,人們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這裡沒有太大的爭議。但是,對於它們的字源取象問題,卻一直缺少令人信服的解說。同時,由於字源取象不清,導致“曲族”詞彙的引申義,也缺少一以貫之的解說。為了便於闡述我們的最新觀點,很有必要對前人的研究工作,作一個簡要的回顧與說明。

1.“曲尺”說
目前,古文字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曲字取象於曲尺之形。

2.“曲田”說
崔恒升《簡明甲骨文詞典》(修訂本)以為,曲字取象於不方正的田地之形。並引征“叀(唯)豕禦量於天(大)庚,允曲。”(《拾》五·一三)

3.曲器說
在更多的甲骨文字典中,直接援引《說文》觀點——象器曲。這是說,曲字取象器皿的彎曲。《說文》從名物的角度給出了一個具體的器皿之形——蠶薄。

4.未定說
徐仲舒的《甲骨文字典》中,坦誠地承認“義不明。”也就是說,徐先生對曲尺說、曲田說都不認可。

見多識廣的讀者,或許還可以找到關於曲的字源的其它觀點,比如說“匡轉成曲(𠚖)說”,于省吾先生在《釋曲》中表示不認可。茲不一一列舉。

曲尺說、曲田說和器皿說的觀點,看上去很直觀。但是,它們都存在下面的諸多疑問:

其一,造字的時候,有曲尺嗎?曲尺之說,有考古學證據嗎?

其二,“曲”的甲骨文與金文還有其它字形,它們互不一致。特別是甲骨文字形與《說文》中的小篆字形差別很大,怎樣才能建立它們的有機聯繫呢?各家都沒有做出相應的說明。金文與小篆中曲的字形,如圖2所示。

圖2 曲的金文與小篆


其三,曲尺說和曲田說的觀點,其引申義從邏輯角度來看是不周延的。這就是說,它們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曲族”詞彙的其它義項。

其四,曲尺說的音義,沒有著落。從而導致“曲”的形義、音義和本義彼此乖離。

為了解決上述諸多問題,我們對“曲”的字源進行了全面的反思和研究。特呈述如下。


二、“曲”的字源新說與《說文》解讀


古人造字,觀物取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為了表示彎曲的意思,如果既可以“近取諸身”,又可以“遠取諸物”,那麼古人會優先取什麼呢?他們不會舍近而求遠吧?

我們以為,曲字的字形取象,正是“近取諸身“的實際應用。曲字,就是取象於我們可以彎曲的手臂,它直觀地描繪了左臂向右彎曲之形,詳見圖3所示。
圖3 曲字甲金文取象


這正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它惟妙惟肖地表達了彎曲的思想。對於甲骨文與金文字形中的附加紋飾,我們甚至可以具體地理解成屈肘紋理、手臂內部的筋脈骨胳和肌肉橫紋。

甲骨文字,多有左右對稱書寫的情況。如果曲字取象于左臂的彎曲,那麼也應該出現右手臂向左彎曲的字形才對呀!

是的!在金文中,我們確實發現了右臂向左彎曲的“曲”字字形,見圖2所示的戰國金文。對於字形簡省的情況,我們可以理解成,它們保留了甲骨文中的彎曲的筆意。

在圖2中,還有一組金文字形,後來它被隸字為𠚖(或㻃)字。有一些專家認為,它也是“曲”字。楊樹達在《文字形義學》中聲稱:“㻃與曲本是一字,骫曲之義,即器曲之引申,曲玉同在古音屋部。㻃從玉聲,純形外加聲旁玉耳。”我贊同這一觀點!

金文中的“𠚖”與小篆的“曲”字,表達了左右雙臂同時彎曲的受物之形。
圖4 雙臂彎曲的受物之形


𠚖(或㻃)字裡面的附加的“玉”,形聲兼會意,它是一舉兩得的,它有深刻的漢字文化內涵,讓我們結合《說文》的文本解讀,來闡述吧——

《說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

首先,我們要聲明,《說文》對曲的解釋是正確的,“象器曲”——取象器皿的彎曲。,如蠶薄之形。這個觀點是可以有的。

這是不是與我們所提出來的“曲臂說”有矛盾呢?不,不矛盾!

這裡要引述陸宗達先生提出的漢字字源的“雙本義”現象。所謂“雙本義”現象就是在漢字構形上有兩個事件發生了有趣的圖形重合與相似現象!這一現象,我們曾在《“臣”字源新說》一文中提及:雙手受縛而被牽引之形,與雙手拱立的稱臣待命之形,兩者圖形重合。因此《說文》簡要釋義時,便出現了“縛手被牽引”與“雙手拱立”的雙本義的情況。

《說文》對於“曲”的釋義,“象器曲”與“受物之形”說的也是兩個不同的字源現象。在“曲臂說”中,恰恰是左右雙臂的彎曲之形,與器皿的彎曲之形,形狀相似,因此出現了漢字構形的“雙本義”現象。將雙本義進一步合併,最終形成了曲的字源本義:彎曲!


曲的漢字構形,還隱藏著重要的禮儀規範——雙手接受物品!
图5 双手曲臂接受物品


𠚖 (或㻃),是曲的異體字,其中多出來的“玉”,不單單是用來標音,它還有會意的功能,意在強調特定的禮儀規範。我們知道,玉是重要的禮器。在這個漢字中,它透露了重要禮儀——雙手接受別人傳遞的物品。在字源研究中,還有一個業內熟知的規則——授受同形!它同時也暗示我們,傳遞物品給別人時,也需要雙手傳遞。這就是禮儀。我們的傳統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識字過程中,一代接一代地向下傳承的。

甲骨文與金文中,單臂的“曲”字,後世都沒有傳承下來,而雙臂的“曲”(包括𠚖或㻃)字,則通過小篆的形式,一直使用至今。它們是一脈相承的。這不能不說是漢字在數千年演化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有魅力!

我們這裡提出的曲的字源是取象于人體“曲臂說”,還可以從音義上找出一個旁證:

曲,音通于屈、局。從古音韻三十六字母的齒音“靜清從心”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音韻關係。古漢語音韻學告訴我們,音近義通。曲屈局,從字源上看,它們都是取象於人體的漢字,它們都有彎曲義。另外,骫曲之骫、委曲之委(委字,又碰到雙本義問題了!),它們與曲字組成了並列結構的詞彙,也是有字源學意義的。

曲臂說,還可以在古老的穴位名稱中,找到支援。人體的十四經穴位中,有兩個穴位名稱:曲池、曲澤。它們都位於手臂的彎曲處。它們是根據“曲”的字本義來命名的。後世的醫家取穴歌訣說:“曲池,曲肘紋頭盡。”這是說,曲池穴是位於曲肘時出現的紋理盡頭。注意:曲肘時出現的紋理,這好像是說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曲”字拐彎處的那一筆劃呢!

行文至此,我們有理由說,曲字的器曲說,可以有!但是,還不完整。曲臂說,完善並豐富了“曲”的構形內涵。曲的形義、音義與本義從三個方面得到了統一。它的形義,是手臂的彎曲;音義,通局和屈,表示彎曲;本義,是彎曲。

曲臂說,還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釋“曲族”詞彙的諸多引申字義。


三、“曲”的引申義簡說


據不完全統計,關於“曲”的詞彙有二百八十多條,大都是在引申義或是借義上在使用“曲”字。我們以為,不管是引申義還是借義,都應該是字本義中合乎情理地、直接或間接地含有的意思。如果“曲”字本義中不含有這些意思,怎麼能引申旁通?怎麼能借出?我們特別強調一句,這個觀點也應該是審查其它字源解說是否正確的原則之一。我們發現,真正能經得起這個標準檢驗的字源解說並不多。這個話題太大,請容另文詳說。


曲的引申義一:不直、不公正
由手臂的彎曲、彎轉引申而得不直、不正、不公正之義。例詞例句有:曲說、曲解、曲意、曲就、曲心矯肚……《戰國策·趙策二》:“窮鄉多異,曲學多辯。”

曲的引申義二:偏、偏僻、旁邊
由左臂或右臂而引申出偏左或偏右,進而引申得到旁邊、不中、不居中、偏僻。例詞例句有:旁指曲諭、鄉曲、偏曲、曲暢旁通……《莊子·胠篋》:“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曲的引申義三:不全面、局部的、特別的
由左臂右臂,與整個身體相比較而引申出不全面、局部的,小、少、特別。例詞例句有:曲惠、曲智、曲勝、曲赦……《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

曲的引申義四:隱
在曲字的構形中,隱去了手和軀體。另外,視線不轉彎,由“不直、彎曲”也可以進一步引申為不可見、隱、隱匿的義項。《金文形義通解》釋義,“曲,隱也。”例詞例句有:曲筆、曲隱、衷曲、心曲、互通款曲……《易經·繫辭下》:“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劉勰《文心雕龍·徵聖》:“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

曲的引申義五:周全、盡心盡力
由左右臂同時彎曲,形成環抱而引申得周全、成全的義項。例詞例句有:曲盡孝道……《易經·繫辭上》:“曲成萬物而不遺。”

留一個問題供讀者朋友們討論。在《中庸》裡有這樣一句話:“其次致曲。”這是使用了“曲”的哪一個引申義呢?您可以參考《中庸》一開篇的名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另外,曲的 “曲尺說”含有這些字源義項嗎?


四、樂曲(歌曲)、文曲及其它


在曲的諸多詞條中,最令人困惑的是詞條“樂曲”。“樂”為什麼綴之以“曲”?我們沒有見到“曲尺說”的相關解說。即便是“曲臂說”一時也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筆者閱讀《禮記·仲尼燕居》篇,忽有所悟。這也恰恰是撰寫本文的重要動因之一。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達於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夫夔,達于樂而不達於禮,是以傳於此名也。古之人也!”(譯文:子貢離席而應答說:“請問夔對於禮不通嗎?”孔子說:“你問的是那個古代叫夔的人嗎?古代的人啊,對於通曉禮而不通曉樂的人叫做素,通曉樂而不通曉禮的人叫做偏。你說的那個夔,通曉樂而不通曉禮,所以就流傳下了夔這個名字。古代的人啊!”)

   

注意這裡的“達于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偏,正是曲的重要引申義。在古人的觀念中,禮樂中和,稱為樂。偏于樂而不適配禮儀的,稱為樂曲。專用於歌唱而不適配禮儀的,叫做歌曲。同樣道理,文武彬彬,叫做斌。偏文而不武,叫做文曲。偏武而不文,叫做武曲。古代天文學中的文曲星、武曲星,其命名方式,也是這樣的。這正是甲骨文字形上的“曲”,只彎曲了一側手臂的情況。


孔子為什麼深有感慨地重複“古之人也”呢?因為他從名實相副的意義上,體察到了古人的冷幽默。夔這麼一個人,是舜時期的樂正官,精通音樂。但是,夔又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一隻腳而似龍。一隻腳,行動則必然偏頗。對了,準確說應該是蹩跛。由於樂正官夔只通曉樂而不通曉禮,他的蹩跛與動物夔相似,於是古人便用動物夔去給這位樂正官命名了。這也太幽默了吧?難怪孔子喃喃說道:“古之人也,”“古之人也”!微言大義啊,原來“樂曲”一詞隱喻褒貶!後人的春秋筆法,或是源於此吧?!

類似地,我們還可以聯想到“曲士”一詞。士是具有一定才能的人。曲士是指那些偏熟某一項專門技能的人。由於只熟悉某一行業的知識技能,因而對其它行業則顯得孤陋寡聞。《莊子》中,多次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曲士”一詞。


綜上所說,曲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直到當今的楷書字形,是存在著一脈相承的,且連續不斷的演變關係的。曲的字源從甲骨文的左臂彎曲,到金文的左臂、右臂彎曲,乃至雙臂彎曲,最後演變到小篆以及楷書字形,我們以為,這是一個理性的演變過程。特別是根據“曲臂說”,我們比較系統且相對合理地闡述了曲的各個引申義項。關於曲的字源問題,暫時向各位讀者彙報到這裡。我們心中不無膽怯地問道,這應該不是曲解、曲說吧?


字源研究是困難的,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議的。字源研究,既需要理性,更需要悟性。怎樣從“字本位”的角度來揭示漢字的真正起源,揭示漢字內在的文化內涵,這是每一個古文字研究者面臨的艱巨任務。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具有文化自信。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乃至是世界的瑰寶,我們要倍加珍惜。漢字,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她發揚光大,讓她大放異彩。漢字研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讓我們勠力同心,為漢字加油呐喊吧!


張銘先生

作者簡介:

張銘(1960-),男,江蘇揚州人,揚州職業大學副教授。聯繫郵箱:yzzhangming@sina.com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2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5

3.崔恒升.簡明甲骨文詞典(修訂本)[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9

4.張世超.金文形義通解[M].[日]東京:中文出版社,1996.3

5.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3.1

6.羅文宗.古文字通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1

7.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7

8.楊樹達.文字形義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

9.陸宗達.訓詁簡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2



A new explanation to the etymology of the character “曲”

ZHANG Ming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new explanation of "曲".The "曲"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s the shape of the unilateral arm bending, and the “曲” (𠚖 or 㻃) of characters on metal is the shape of both arms bending. The bending of both arms is the shape of receiving objects. The two functions of "jade" reveal the etiquette norms of the ancients in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things.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s", this paper makes an etymological study on the meaning of " bending family" vocabulary, in order to trace the wisdom of ancient people in creating vocabulary.
Keyword: 曲; etymology;bent arm; unilateral arm ; bilateral arms

相關鏈接:


张铭:“九”字源新说

張銘:“巫”字源新說

张铭:汉字中“点”的功能与趣味

张铭:“臣”字源新说——兼说臨、朢字源

张铭:“饭”字四说
张铭:(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来源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